公告公示
發布時間:2023-12-29 11:03:59 來源: 點擊率:次
“一室三隊一超市”的“解放模式”,不斷豐富完善基層河湖管護體系內涵和外延,成為基層河湖管護的“四川經驗”;全國首創川渝河長制聯合推進辦公室、出臺首張全國跨界河流“體檢表”,省際溝通聯動機制、跨界河湖聯防讓跨區河湖管理保護措施“有名有實”,真正實現“聯防聯控”……近年來,四川省多措并舉推行河湖長制,幸福河湖建設亮點突出、成效明顯,逐步構建起人水和諧的生態環境、健康安逸的生活環境。
江河悠悠似畫廊,川水澄清入云翔。歲末之際,本報記者一行實地探尋成都、雅安、眉山等地,近距離感受以河湖長制為統攬,四川幸福河湖建設的升級變遷,所到之處一幅幅清流涌動的和諧畫卷映入眼簾。
抱郭清溪一帶流,浣花溪水水西頭。浣花溪,溪水清澈見底,流淌著歲月的滄桑與詩意。遠近聞名的杜甫草堂隱于浣花溪畔深處,以杜甫為代表的詩人們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句,成為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瑰寶。
實施河長制以來,為推進浣花溪環境改善取得實效,所在區街道、社區創建了“123”多方護河體系,街道領導、社區黨委書記、副書記擔任河長,凝聚社區兩個微網實格的力量,建立三支志愿者隊伍,堅持每周巡河并實施管護。
“我經常看見一群群身穿黨員志愿者服裝或戴紅袖標、黨徽的人員在河邊撿拾垃圾。”“定期還會有一些愛河護河宣傳活動,方便我們學到一些河湖保護文化常識。”看到浣花溪河道內及沿岸的水環境持續改善,附近的居民紛紛“點贊”。
積極充實志愿者隊伍,建立1支特色護河志愿者隊伍,激勵轄區內志愿者特別是青年力量投身河湖生態保護,推動巡河護河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傳承浣花溪固有的文化底蘊,街道聯合社區實時推出“講好河湖故事”文化護河活動,讓“以文化人,水潤浣花”的理念扎根心間……
成都浣花溪
“浣花溪流經之地,自古就是山清水秀,持續寫好‘水情岸綠’的管護文章,讓‘浣花夫人’一直美下去。”成都市河湖保護和智慧水務中心副主任黃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浣花溪幸福河湖建設,是一篇值得細細品讀的文章,充盈著營造清潔美觀、親水便民環境的多個篇章,見證著齊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堅實足跡。浣花溪“河暢、水美”的“生態綠”,恰是成都用情護水、實干興水,推行河長制高質量發展的縮影。
黃建介紹,成都在全市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中,依托“三級黨政、四級河長”組織體系,各級河長迅速行動,紛紛拿出“對癥下藥”的真招、實招,對轄區內生活垃圾、生產垃圾及河道周邊區域臟、亂、差等重點問題,逐個建立問題臺賬,努力促進工作收到實效。
圍繞智慧水務建設,成都市打造成德眉資河長制E平臺,推進數字孿生流域,打造出空天地一體化感知網格,配套外場物聯感知設備21.1萬余個,歸集7.8億條數據,實現了河長制管理“數字化場景、智慧化模擬、精準化決策”。
“人民城市為人民,人民城市人民建”,成都市始終注重把治水活水作為城美人和、安居樂業的普惠性福祉。黃建告訴記者,一直以來,成都市水務局等相關部門把河長制管理作為一項政治任務抓嚴抓實,通過開展3047個村(社區)基層河湖管護“解放模式”創建等多種方式,打通了城鄉共榮共建河湖生態圈,全民參與、用情護水的美好愿景正逐步重現,市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切實提升。
山水之美、仙茗之甘,好山好水孕育了雅安好茶。得天獨厚的“茶葉樂園”雅安,堅持把茶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小綠芽”真正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葉子”。記者一行實地走訪后深切地感受到,雅安市高度重視“好水”治理,因地制宜探索出打通河湖管護“最后一公里”的“解放模式”,為基層治水管水提供了有益的實踐經驗。
位于名山區百丈鎮的解放村,便是村級河湖管護“解放模式”的誕生地。2021年,“雅安市名山區百丈鎮解放村開展村級河湖管護體系建設”被確認為水利部第二批“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項目之一。此后,部、省、市、區、鎮、村六級聯動,一場基層河湖管護的改革與探索便在解放村拉開帷幕。
“過去,我們村只有村級河湖長3名,由于‘單打獨斗’、工作力度不夠,河湖面貌改善不明顯。”在解放村河長工作室,村黨支部書記、村級河長彭啟華告訴記者,“隨著河湖長制深入實施,我們組建了黨員志愿巡護隊、巾幗志愿宣傳隊、河湖保潔隊三支隊伍,探索構建‘一室’強化陣地建設、‘三隊’配強協同力量、‘一超市’開展積分獎勵的村級河湖管護體系,系統總結出村民河湖管護‘三不四要’等制度。”
在“解放模式”的引領指導下,解放村村級鞏固提升發展優質茶葉6000余畝,畝產突破8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保持10%以上增速,村集體收入從2018年的3萬元突破至2022年的40萬元,多種文旅產業的發展帶動全村100余人就近務工,每年增加群眾務工收入300余萬元。
名山區百丈鎮解放村觀音寺水庫(月亮湖)
蒙山頂上春光早,揚子江心水味高。“打通河湖管護‘最后一公里’的‘解放模式’,核心在于探索構建了‘一室三隊一超市’的管護體系、形成了‘宣巡治獎懲’五大齊抓共管做法、樹立了‘有人護、管得住、水清亮、產業旺’的工作目標。全區105個村(社區)分3類開啟了村級河湖管護‘解放模式’的推廣和常態化運轉,成效顯著。”名山區委書記、區級總河長余云峰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將以‘解放模式’推廣為契機,以河湖長制為抓手,以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為目標,不斷打造‘安瀾、生態、宜居、智慧、文化、發展’的幸福河湖。”
雅安市水利局副局長、市河長制辦公室副主任楊曉波介紹,目前,雅安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村級河湖管護“解放模式”的推廣工作,針對全市659個村(社區)基本情況進行復制類村、創新類村、鼓勵類村三類推廣,共設立河長工作室224個,發動黨員志愿者、巾幗婦女、群眾等組建河湖管護隊伍1207支,設立鄉風文明生態超市80個。
“解放模式”所傳達的,是一份“有人護、管得住、水清亮、產業旺”的河湖保護模式,也是實現基層河湖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一種機制創新。據了解,四川省2.6萬個村社已建立“解放模式”,基本實現了有管護任務行政村全覆蓋,建成了一批“河水清、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鄉村,全省農村河湖面貌得到有效改善。源自四川“解放模式”所形成的一批典型經驗做法,也被水利部納入中組部河湖長制網上專題班和全國基層河湖保護監管能力培訓班授課內容,推廣到重慶、西藏、河南等全國多地。
眉山水資源豐富,土壤肥沃,柑橘種植歷史悠久。柑橘產業已成為全市農業主導產業、鄉村振興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眉山柑橘成為遠近聞名的品牌符號。
柑橘的喜人長勢,離不開水的澆灌與浸潤。為全面優化河湖水質,眉山市以“解放模式”為基礎,積極探尋基層河湖管護難題的新“解法”,優化柑橘生長環境,提升全市河湖生態。
在丹棱縣齊樂鎮龍鵠村,一條思蒙河穿流而過,河流長12公里,與轄區內中觀山水庫、齊家溝水庫等共同構成了龍鵠村“一河一湖一山三水庫”的村級河湖版圖。
創新推廣“解放模式”,龍鵠村持續健全“一套班子、一個陣地、一套制度”的有力抓手,也拉起三支隊伍,常態化開展巡查、宣傳、保潔等。此外,結合村柑橘產業發展實際,在全村范圍內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灌溉、測土配方施肥、生態有機循環、人畜糞污“3211”綜合利用模式。
“撬動農村垃圾治理,減少垃圾入河,我們還首創了‘一元錢’模式并獲全國推廣。”龍鵠村黨委書記羅朝運告訴記者,“全村每人每月交‘一元錢’衛生費,用以共同支付垃圾清運承包人的薪酬。1元的衛生費撬動了農村垃圾治理的‘老大難’問題,入河垃圾如今在我們這兒已難見蹤影。我們還依托河道治理成果,在思蒙河沿岸修建了景觀步道,以水為核心,大大改善了農村的人居環境。”
龍鵠村將基層河湖管護的“解放模式”與農村垃圾治理“一元錢”模式有效銜接,打開了村級河湖管護新格局。今天的龍鵠村,群眾自覺遵守村規民約、自愿參加清河行動,愛護水環境已成為全民共識;環境變好了,村里的農家樂、四季蔬菜采摘園熱鬧了起來,村民的生活也紅火了。
思蒙河丹棱城區段
尋著思蒙河的流淌軌跡,記者一行還來到了位于丹棱縣城區中心的齊樂公園。這里的河水碧波蕩漾,不少市民相約河邊嬉笑玩耍,皓首老人三五作堆悠閑暢聊。作為丹棱縣首個城市濕地公園,同屬思蒙河流域的龍鵠溪與楊柳溪穿城而過并在這里交匯。近幾年通過新建生態護岸、河道清淤疏浚等多項舉措,提升了水環境,美化了周邊生態,河流的休閑娛樂、景觀提升等綜合功能日益凸顯。
丹棱縣水利局副局長、縣河長制辦公室副主任瞿若焱介紹,該縣近年來統籌推進流域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執法監管,持續抓實“清河、護岸、凈水、保水、禁漁”五項行動,大力推廣“解放模式”“一元錢模式”等水環境治理先進經驗,真正做到河湖管護“全民參與”“標本兼治”,縣域內河湖水質長年穩定達到Ⅲ類及以上。
綠水青山金不換,大雅家園丹棱美。“丹棱是全國首個農村生態文明家園建設試點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也是全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縣、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試點縣,丹棱人對‘水’有著特殊的情感。”丹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縣總河長辦主任周明強說,“我們積極開展水環境整治,致力構建自身內部及縣域之間河湖水系連通,強化水網建設,山更綠了,水更清了,人民的生活品質提高了,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也增強了。未來的丹棱,隨著全縣河湖管護水平不斷提升、河湖水質進一步改善,必將建成一個集發展之美、生活之美、生態之美、人文之美于一體的精品縣城。”
丹棱河湖管護的足跡,恰是眉山全市的縮影。“近年來,我們堅持‘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剛性底線思維,‘堅持守好河湖生態‘底色’,已在設立村級河湖長的731個村(社區)全面開展基層河湖管護‘解放模式’創新推廣,打通河湖管理保護‘最后一公里’,全市流域水生生物得以修復,河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眉山市水利局局長、市河長制辦公室主任史躍平介紹,“我們將對照‘安瀾、生態、宜居、智慧、文化、發展’六個維度和社會滿意度,做到‘規劃一張網、灌溉一張網、供水一張網、防汛一張網’四網統籌,促進幸福河湖建設,助推眉山‘品質立市’的高質量發展。”
文韻蜀水,川流不息。“千河之省”四川,圍繞幸福河湖建設,全面建立五大體系,健全“六項”工作機制,不斷推動形成管水治水護水的“最優解”。2023年1-10月,全省203個國考斷面,202個達到Ⅲ類及以上,主要河流出川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優良。水潤萬物、安適自在的“小確幸”,正在巴蜀之地勾勒出美如畫的幸福愿景。
2023年10月3日發布的四川省總河長令明確,力爭2025年建成一批先行先試的幸福河湖,到2035年全省規模以上河湖城鎮建成區段總體建成“安瀾、生態、宜居、智慧、文化、發展”的幸福河湖。打造幸福河湖“蜀水樣板”,讓安瀾通暢、清潔美麗、生態宜居、和諧富足的現代化江河湖泊在巴蜀之地持續閃耀,四川還將繼續書寫有溫度、有力度的河湖答卷。